产学研融合,学做创一体,培养智能制造工匠人才
一、基本情况
为服务国家制造强国战略,适应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针对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工匠人才需求适配度不高等问题,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中关键装备(数控机床)制造及应用领域,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携手北京精雕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建先进制造产业学院,并按照“匠心砥砺、模式创新、平台赋能、课程改革”思路,形成了“产学研融合,学做创一体”机械专业群智能制造工匠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评教育部典型案例、机械行指委十佳案例。工匠人才培养被孙春兰副总理赞誉“走出了职业教育的新路子”,被怀进鹏部长赞誉“为员工高端上升打开了通道”,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推介60余次。
二、主要做法
(一)模式提炼
1.提出了“红色文化领航、工匠精神砥砺”的职业素养培育理念
践行办学初心,红色文化引领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大国工匠示范,技能大师现场教学,工匠精神融入技能淬炼过程,打造了“匠魂传承、匠师教学、匠徒结对、匠心评价”的“四位一体”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图1),机加工技术训练中心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
2.创新了“产业技术引领、学做创一体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知识技能培养对接岗位需求,创新能力培育依托企业项目,通过“学习知识夯基础、仿做案例练技能、实战项目育创新”,将“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创新应用”有机结合,创新了“学做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及员工、家长、教师、单位、社会“五位一体”评价体系(图2),形成了人才培养方案。

图1 “四位一体”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图2 “学做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3.形成了“四共建设、四融运行”的育人平台建设运行机制
携手北京精雕建成先进制造产业学院,构建了“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人员共用、利益共赢”企业实景育人平台建设机制,形成了“团队融合、技术融合、文化融合、管理融合”运行机制。先后获批国、省、市、区研究服务平台,实现产学研耦合赋能。
4.开辟了“岗位能力导向,数字信息赋能”的课程改革新路径
聚焦工匠能力需求,按照“产业链-岗位群-能力要求-课程建设”逻辑,基于知识图谱理论,构建了智能制造工匠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图3)。将企业项目成果转换为案例融进教学,实现课程建设随动产业发展数字化改造升级(图4),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教学资源库各1个。

图3 智能制造工匠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图4 课程体系随动产业更新路径
(二)具体做法
1.红色匠心引领,学做创一体,构建智能制造工匠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将“红色匠心”作为核心培养目标,聘请大国工匠何小虎、国家技能大师田浩荣等亲授经验;实施工匠师徒结对,建立导师制度,实现技能与精神传承;构建匠心评价制度,设计多元评价标准,形成工匠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二是以机械制造等5个专业组群,依托省级重点攻关课题,实施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融会贯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素质培养,形成“学做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及评价体系,培养解决工程现场问题能力。
2.育人平台支撑,三进双通并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是与北京精雕共投设备与资源,协同建成先进制造产业学院,实现了“企业场景进校园、企业人员进团队、企业案例进教学,教学环境与企业现场互通、教学内容与生产技术互通”。
二是依托产业学院,借助“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咸阳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渭城区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四级研究服务平台,校企团队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将企业项目与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
3.岗位能力导向,课证赛创融通,推动课程资源更新及数字化升级
一是以产业高端对工匠人才需求为起点,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系统化构建岗位能力知识图谱,形成“岗位能力导向,随动产业更新”的课程改革路径。
二是将技能证书、技能大赛、创新创业融入课程体系,校企团队共同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将成果转化为数字化课程资源,完成“薄壁精密航空叶轮”等15类典型案例数字化动态更新,出版新形态教材20本,新建《数字化精密制造技术》等37门精品在线开放课,入选国家在线精品课程1门、省级16门。
三、案例总结
(一)成果成效
1.员工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专业群毕业生近5年去向落实率平均为98.7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满意度评价4.6(特别满意=5),毕业生工作满意度为91%,平均月薪超过6000元。专业对口度近5年分别为79.66%、82.56%、84.81%、91.72%、94.35%,西安航天发动机厂、宝钛集团、中核四〇四、宝鸡机床、北京精雕等国家重点领域企业成为员工首选。
2.员工技术技能全面提高
员工各门课程平均通过率由90.09%提升到97.73%,平均优秀率由10.87%提升至15.91%。员工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颇丰,近5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省赛一等奖1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获得互联网+省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项。另外,与本科同场竞技的全国老员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由之前只能获得三等奖到现在以一等奖为主,质量和数量提升明显。
3.社会影响深入广泛
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兄弟院校的认可,200余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来校调研,就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和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学做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及先进制造产业学院进行了报道。2022年8月,教育部长怀进鹏来校调研(图5),赞誉“为员工高端上升打开了通道”。

图11 怀进鹏部长调研先进制造产业学院
(二)经验总结
校企团队在研究了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基础上,传承了太阳成集团办学特色和专业历史,对接机床制造等地域支柱产业,明确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紧跟产业对工匠人才的需求,提出了“红色文化领航、工匠精神砥砺”的职业素养培育理念。通过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机制创新、教学资源动态更新,为专业群产学研融合育人先行先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工匠人才供需适配度,探索出一条智能制造工匠人才培养的新途径。